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随笔1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低年级迈向中年级的第一个阶段,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语文的学习,而如果需要得到提高,也必须由语文老师加以引导,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那么,怎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应切实抓好段的读、说、抄、写训练。
一、读段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应抓好三个环节的读。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转入讲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二、讲读
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花钟》第一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这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写花的种类多、姿态美。)第三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第四遍读,概括段意。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三、说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金色的草地》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然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反映了什么?(这段写了草地秋天的景物,反映了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四、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选择好抄学的段落,二是要指导抄写的方法。所抄写的自然段,应是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如《风筝》第二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动作,但第三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快乐,两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结构比较复杂,而第三段文字优美,两相比较,应把第而二、三段作为抄写内容。
在抄写过程中,看一个字抄一个字,看一词抄一个词也不行,应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过渡到抄段,即熟读后抄下来。抄好后应认真检查一遍,漏了的词要补上,多了的词要删掉。一般来说,遗漏或随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现。因此修改后应再读一读,想一想,加深理解。
五、写段
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求: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主要练习形式有三种:
1、补段。补总述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
2、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如学了《风筝》一文,要求用总分段式写作文。(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
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
此外,我还经常训练另一种段式,即在一段话里要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发展的结果、自己的感受、看法六要素,重点要用优美的词句写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写好这种方式,对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年级语文随笔2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三年级语文随笔3又到了周三的作文课时间,我可是要连上三节课。但为了使学生呈现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也是卯足了劲儿。
本次的作文题目是《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要求写一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或许,这是大多数人看来最容易的一次习作,但对于刚刚升入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
课前,我认真琢磨: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如何开头、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如何把一件事写具体、如何结尾……我都绞尽脑汁。最后,决定站在学生的角度,写了一片范文《我的爸爸》,从严厉和慈爱两个角度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以这篇范文作为突破口。
范文解读、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老师补充……教学流程进行的有条不紊、碰撞的火花四溅。孩子们为我有一个严慈相济的爸爸热烈鼓掌,我为学生的精彩表现真诚点赞。第一节课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如释重负。
第二节课,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作文。
第三节,我想趁热打铁,邀请孩子们上台读一读自己的作文。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自信、兴奋的笑脸;一双双高高举起的手,一声声迫切的“老师,让我读!”,我知道,我和孩子们成功了。
孩子们的作文精彩纷呈:勤俭持家的奶奶、嗜书如命的姐姐、唠叨慈爱的妈妈……孩子们欣赏的同时,我稍作评价。课堂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又一次沉浸其中。
突然,我发现在座位的第一排,一名小男孩举起了手、又放下来、一会儿又举起来,可见内心是多么纠结。
小男孩名叫王天一。之所以让他坐到第一排是有原因的:不是作业没写完,就是没带红领巾;不是没做眼保健操,就是校园乱跑;不是跟同桌说话,就是跟同学打架……最致命的一次是,他用拳头猛击一位女同学的面部。于是,我将它放在第一排,以便将他的言行举止尽收眼底。
带着疑惑,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一眼便看见她的作文题目《我的张老师》.我好生纳闷,经常遭我训斥的孩子,我在他眼中会是什么样子呢?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拿起了她的作文本看了起来,我惊诧了!孩子眼中的我竟如此美丽:张老师身材不胖不瘦,眉毛像弯弯的月牙,眼睛比妈妈的还大,头发微微的卷着,好看极了!接下 ……此处隐藏10604个字……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告诉学生写段时。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
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许多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这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他所接触的事物有了某种情感,才会产生表现这一事物的欲望和动机,要么直抒胸怀;要么将情感渗透、隐含在事理的记叙和论述之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精选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多是感情色彩浓重的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丑恶、虚假、病态、庸俗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的情感是后天习得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体验课文中对各种美好的情感的赞扬和对丑恶情感的批判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形成爱美扬善、忌丑憎恶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态度体验,即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因此,阅读教学在培育学生美好情感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请看教材《翠鸟》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他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这本是一段充满情感的语言。但是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很容易将理解的重点放在翠鸟住处的特点上,大讲什么翠鸟的生活习性。这和作者的初衷就相去甚远了。其实这段文字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由想逮到打消念头到远观希望多停留一会儿,无一不体现着对翠鸟的喜爱。“打消想法”是对“真想”的无奈与失望,“远观”和“希望”又是对失望与无奈的补偿,一个“情”字贯穿个这段文字的始终。如果忽视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就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颇。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感情内容是语言意义组成部分之一。
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那些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所以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又是理解语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在阅读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能否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内容;二是能否对把握住的情感内容迅即做出自己的情感反应。这种“把握”与“反应”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同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感情的参与,将会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敏锐。总之,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如若抛开对语言的情感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就不可能对语言做出准确、完整的理解。
4、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永远不会完结终止。旧的问题尚无定论,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否定之否定,反思与发现,回顾与展望,这些都是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应该承认,对阅读教学的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三年级语文随笔15《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
这篇课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助学提示:读课文用“————”画出燕子的外形特点,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填一填:
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加上( )的尾巴,凑成了( )的小燕子。
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活动二:感受燕子飞行时和休息时的美助学提示:
1、燕子飞行时都有哪些特点?
2、燕子休息时都有哪些特点?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交流讨论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活动三:拓展阅读燕子总是跟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喜欢描写燕子,老师也带来了几首与燕子有关的诗词,让我们读一读,勾出描写燕子的诗句。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拓展阅读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